劳东燕:江湖卧虎藏龙,人心何尝不是|二湘空间
《卧虎藏龙》剧照 图源网络
江湖卧虎藏龙,人心何尝不是
文/劳东燕
昨晚心血来潮,重看了电影《卧虎藏龙》。经典的电影历时弥新,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观看,会有不同的感受。
原著的小说,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就看过,当时是在《今古传奇》的杂志上连载的。玉娇龙的人物形象,一直印刻在我的记忆之中。在当时的年龄,能够看到的,不过是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。
第一次看电影《卧虎藏龙》,是在公映的2000年,彼时我正在读研。看完后记忆最深刻的,就是诗意绝伦的画面,精彩纷呈的武打场面,当然还有那句过目难忘的台词:“江湖里卧虎藏龙,人心里何尝不是。刀剑里藏凶,人情里何尝不是。”
观看电影时的年龄,毕竟已有一定的阅历,所以知道《卧虎藏龙》讲的不只是爱情,还有江湖与人心。但是,那时候的我,其实仍是将它当作一个好看的故事。同时,尽管隐隐感觉影片有其他的内容想要表达,彼时的自己却并无能力看明白。
昨晚再重看《卧虎藏龙》,感觉终于能看出来影片想要表达的更深一层的内涵。每个人都被镶嵌于既有的秩序框架,受制于身处其中的系统。无论是选择反叛的立场,比如做事决绝不顾后果的玉娇龙,还是选择接纳的立场,比如隐忍负重遵守信义的李慕白与俞秀莲,都无法成全自我,去过上想要的自主人生。
毫无疑问,这个主题具有普世意义的面向,就像卢梭曾说的,人生而自由,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。与此同时,相应主题在东方社会中更有其特殊的意涵。在东方社会,个人基本上不被当作独立的主体,可以只为自己而活,而是从来都是为家族为国家而活的,至今仍是如此。
基于此,个人的被镶嵌感与被束缚感自然更为强烈,也更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与无奈感。这也是为什么玉娇龙最终选择一跃而下,通过死亡来成全想象中自由的人生。
按照俗套的剧情安排,玉娇龙似乎可以和罗小虎相亲相爱,从此过上恩爱美满的人生。但是,那样的结局其实完全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基本逻辑。
玉娇龙背叛了她的父母,她的家族,并令她的夫家蒙羞,同时又得罪了整个江湖,真正能护她周全的李慕白又因她而死,这世间再无她的容身之处。即便她选择与罗小虎一起苟活于新疆,也绝无可能过上她想要的自由人生。
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影片的主题是现实主义的,只不过借用了想象中发生在古代的一个故事,并用相当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。与此同时,影片的基调是有些惆怅与无奈的。无论是生猛倔强元气充沛的个体(如玉娇龙),还是能力高超广受敬重的人物(如李慕白),都无法依循内心意愿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在难以对抗大环境时,大多数人恐怕都会选择适应。然而,这种适应是仅指行动上身体上的适应,还是同时包括内心中精神上的适应?如果只是行动上身体上的适应,由于知行不一,个体就不免会比较痛苦,《卧虎藏龙》中的李慕白与俞秀莲其实都属于这种。反之,如果内心中精神上也同时选择适应,虽然做到知行合一,但因为彻底被驯化,连挣脱枷锁的欲望都失去,认真想来其实挺可悲的。
“江湖里卧虎藏龙,人心里何尝不是。刀剑里藏凶,人情里何尝不是。”在我看来,台词前半句隐含的意思是,即便个体处于各式枷锁的捆绑中,但内心里仍是卧虎藏龙。与全然的适应相比,保留挣脱枷锁的欲望,至少更符合人性,也更具生命力。因为这意味着,环境可以驯化人的身体,但永远无法驯化人的卧虎藏龙的内心。
经常会看到,很多人一方面将丛林规则奉为圭臬,另一方面又喜欢从众。可是,喜欢从众,恰恰是个性软弱的表现,而软弱的人,在丛林规则之下,更难突围而出。这是一种悖论。
天网恢恢,检察院已受理朱令父母提交申请,但愿无耻之徒终将落网
投稿点击此链接,记得公号加星标